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社科簡訊

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這么說→

 日期:2025-05-27   來源:深圳特區報

  

圖片


5月26日

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

在廣東深圳開幕

本屆論壇主題為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由中宣部主辦

論壇上嘉賓們依次發表主旨演講

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

充分發揚文化主體性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圖片

  張志強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以《在文化生命體的實踐創造中把握文化主體性》為題作了發言。

  他表示,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釋“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指明“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文化生命體這一概念,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我們要立足文化生命體,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張志強說,將文化理解為生命體,是用生命的有機性連接起了自然與文化,在自然與文化之間建立起了生命性的關聯,讓自然與文化成為了一種連續的生命體,一種自然生命成長為文化生命的連續生長的過程。一個文化生命體想要獲得成長,就必須要立足于自身生命體的生存發展的需要,必須從自身生命體中生長出自身的精神獨立和意志自主,因此,文化主體性是文化生命體的內在需求。沒有精神獨立和意志自主、沒有文化主體性的文化生命體,是將自身生命體的成長依附于他者的生命體,不僅會萎靡不振,更會枯萎凋敝,最終導致生命力衰竭。因此,文化生命體是文化主體性的生命基礎,文化主體性則是文化生命體不斷成長的創造機能。

  張志強從甲骨文中的“文”字是一個“人”面對“天”“地”展開自己的形態入手,以天地人的化育實踐闡述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說明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是同一個人文化成實踐的結果。他認為,中華文明作為文化生命體必須有自己創生的現實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中華文明的生命擔綱者,中華文明作為文化生命體正是通過中華民族的有機生命體展現出來的。正是基于同一個文化生命體,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相互支撐、互為表里,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化生命體,不斷開辟出中華文明新境界,不斷暢達著中華民族的生機。

  張志強表示,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磨難而經久不衰,歸根結底是因為中華民族能夠不斷把握歷史主動,充分發揚文化主體性,深刻把握文化生命體創造的機能,在不斷創新中推動中華文明連續發展。五千年中華文明連續創新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根基,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住文化生命體實踐的辯證法,發揚文化主體性,以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把握文明創造的機能,貫通古今,打通中西,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創造出更加符合人類的社會和社會的人類的文明新形態。

  

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強世功:

中華民族共同體演進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史詩

  圖片

  強世功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強世功以《哲學社會科學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演進》為題作了發言。

  強世功認為,一部中華文明史是各民族不斷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各民族共同體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從夏商周的姓族聯盟、宗法分封制,到后世和親聯姻、大規模遷徙與雜居共處,中華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血脈相融、骨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并由此展開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各項工作。

  強世功說,“中華民族共同體”首先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分彼此你我、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個“榮辱與共、休戚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世界歷史上為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幾千年連續不斷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正在開創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將為推動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提供強大動力。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凝聚力量,是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政治領導力量。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提供了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未來愿景和規范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道路指引和典型示范。

  強世功認為,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然要超越西方的民族國家建設,超越西方的理論體系,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魂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相結合,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內在原因。在哲學社會科學視野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演進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歷史,也是各族兒女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史詩。要以全球視野和人類情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協同發展,共同致力于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讓中華民族重獲文明的榮光。

  

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沈壯海:

讓數智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新文化創造


  圖片

  沈壯海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沈壯海以《數智時代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為題作了發言。

  沈壯海說,當今時代,數智技術無疑足可佩戴“最強大的杠桿”這頂桂冠,給文化的創作生產、呈現表達、傳播宣介、教育傳承、遺產保護、消費享用等等提供了新工具、新樣態、新載體、新技術、新場景,也推動著文化的產業變革、治理創新與研究范式轉換,為文化的創新發展添注了無限可能。我們要敏銳把握數智技術的新進展,促進文化建設與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更好推動文化創作生產流程創新,也更好推動優秀文化直達基層、有效浸潤,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力量的深度激活、充分釋放。

  沈壯海說,數據是數智的“源頭活水”,既要注重文化建設中的數智之用,更要高質量推進文化數字化進程。要在已有成果基礎上,持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數據優勢、發展優勢。

  沈壯海說,數智時代,信息技術等越來越成為支撐文化發展的重要基座,成為演繹各類精彩文化劇目的重要舞臺。要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的研究和開發,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進一步夯實文化創新的科技基座。

  沈壯海提出,數智技術的發展給文化創新注入了新的動力,打開了新的空間,帶來了更多可能,也提出了不少風險挑戰,要不斷完善法規與技術體系,用主流價值駕馭“算法”,堅持倫理優先,推動價值對齊,建強安全屏障,引導數智向善。

  沈壯海認為,當今時代,數智技術要很好地發揮作用,要由新生的人——具備更強創新創造自覺與能力的人來掌握它們。我們不能陶醉于數智技術設下的文化盛宴,而忘卻了作為主體的人所應擔負的文化責任;不能在機器越來越走向“深度學習”時放慢了人深度探索的腳步;而是要更加注重全民族文化和數智素養的提升、創新創造活力的涵養,更加注重富有文化底蘊、熟諳數智技能的文化人才的培養,讓數智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創造能力的提升、服務于新文化的創造。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臺長、總編輯龔政文:

以“文化+科技”重構發展基因 推動傳統媒體系統性變革


圖片

龔政文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臺長、總編輯龔政文以《系統性變革:主流媒體的突圍之道》為題作了發言。

龔政文認為,《黑神話:悟空》《哪吒》、DeepSeek掀起的全球風潮表明,中國正在開啟“軟實力+硬科技”的文化強國新時代。主流媒體擔負著塑造主流輿論、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使命,是文化強國不可或缺的力量。面對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和市場環境的沖擊,傳統媒體必須進行系統性變革和整體性重塑,這既是黨中央的期待與要求,也是主流媒體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龔政文從七個方面總結了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路徑。

一是觀念變革。主流媒體的地位要靠實實在在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來支撐,靠流量和效果說話。

二是動力變革。主流媒體要有強大的內生動力,不僅是職責使命的召喚,也來自內心的深刻自覺;不僅是社會效益的加持,也有經濟效益的支撐;不僅是媒體自身的努力,也有賴于主管部門的系統性支持和賦能。

三是結構變革。要探索媒體+平臺的特有突圍模式,把打造自主可控的平臺作為優先事項。在平臺和渠道建設上要避免自我封閉、貪大求全兩種傾向,既要“造船”又要“搭船”,地方媒體可深耕垂直賽道,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

四是內容變革。優質內容永遠是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當前極為重要的是如何打通PGC、UGC和AIGC,既發揮機構媒體的專業優勢,又吸納大眾創作者的優質內容,還用好人工智能的自動化生成能力。

五是技術變革。應該以“文化+科技”雙前鋒重構發展基因,在重視創意人才的同時,加強算法工程師等新技術人才的引進與培育,讓科技從側翼到中鋒、從幕后到前臺、從支撐到引領;打造主流媒體數智新基座,加強新技術與新質內容、新創平臺、新型業態等各方面的融合。

六是傳播變革。建議制定一攬子支持文化出海的政策,打造兼具國家使命感與國際競爭力的國有文化出海艦隊。湖南廣電制定了“芒果出海三年行動計劃”,立志于把芒果TV國際APP建成國有自主可控一流出海平臺。

七是管理變革。在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和國有資本控制力的前提下,建議鼓勵主流媒體探索發展新路徑,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在評價機制上,高質量、正能量、大流量“三量”并重,構建新型評價體系。在用人機制與薪酬激勵上,打破“編制崇拜”和身份限制,讓所有優秀人才享有職業成功的榮譽與尊嚴。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

“以人為本 智能向善” 推動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

  圖片

  高文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文化創新創造的圖景》為題作了發言。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顯著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而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高文認為,這也深刻影響著文化建設,文化與AI的深度融合、雙向賦能,已成為席卷全球的時代潮流,不僅是延續中華文脈、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戰略課題,更是我們在邁向文化強國征程中必須牢牢把握的核心路徑。

  他認為,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大數據驅動的深度神經網絡階段,數據、算法與算力三者結合,奠定了當今深度神經網絡的基礎。自2006年至今近20年,人工智能已經經歷了判別式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兩次浪潮,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將是協理式人工智能或者叫輔助性人工智能。協理式人工智能以智能體(AI Agent)為典型代表,具備完整感知-決策-執行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就屬于AI Agent,推動AI從虛擬世界走向真實世界的自主交互,反映了AI技術從“軟件智能”向“具身智能”的延伸。

  他指出,在文化建設的廣闊領域,人工智能技術與文化的協同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傳統文化“動起來、傳下去、走出去”,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創造,催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新場景、新范式、新業態。文化建設同樣也能引導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以人為本 智能向善”的文化價值觀也為人工智能注入“靈魂”。相生相促對通用人工智能健康發展以及新型文化發展范式重構都具有深遠意義。

  高文建議,要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機遇,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脈搏,推動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

  一是要全方位加強政策引導和監管力度,規范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保護文化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倫理規范。

  二是要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技術,突破人工智能在文化理解、情感感知、創意生成等方面的技術瓶頸,提高人工智能在文化領域應用的精準性和效能。

  三是要從需求出發拓展AI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探索開發人工智能在文化產業各個環節的應用場景,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商業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科技產業集群。

  他說,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們必須保持敏銳的洞察力,精準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加快形成推進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大新動力,為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筑牢基礎。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

歷史文脈是構建城市文明的重要變量


  圖片

  謝有順


  5月26日下午,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以《歷史文脈的賡續與城市文明的構建》為題作了發言。

  “如何讓文脈更有效地浸潤城市生活,讓文化更好地引領城市發展?如何讓城市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策源地?”發言一開始,謝有順拋出了自己思考的兩大問題。謝有順認為,歷史文脈不是固化的文化標本,而是構建城市文明的重要變量。歷史文脈有多樣性,不僅指古建筑和博物館;也有過程性,它更多綿延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在繼續,文脈就在流傳。歷史文脈的賡續,要從靜態的文化標本,走向流動的城市生活。只有嵌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體驗,引導民眾與文脈之間進行深度對話,民眾才能在理解傳統的同時也參與到傳統的新變之中,完成對傳統的傳承和重構。

  對數字化時代下歷史文脈和城市文明的關系,謝有順舉例說,洛陽應天門遺址,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實現了文化表達方式的全新變革;長沙的湘繡被解構為動態光影裝置,通過數字技術讓千年針法復現。這種符號、技術和敘事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效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播,成了城市文明構建的重要變量。數字技術不再只是工具,它也是一個可以創生人工世界的裝置,為我們開啟全新的生命體驗;城市也不再只是一個由街道、建筑、人群所構成的物理空間,同時還是一個由聲音、文字、影像所構筑的想象空間。

  謝有順認為,城市治理不僅是社會治理,也是美學治理、情感治理。城市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家”。家的核心是記憶和情感。如何讓記憶與情感參與城市空間的建造,是保護城市文脈的重要方式。要警惕過度擴張、大拆大建對城市記憶的耗損,也要警惕粗暴改造、盲目復古對市民情感的顛覆。抓住記憶、情感這兩根紐帶,讓歷史、美學和情意流動起來,就能創生一種歷史空間、文化空間、生活空間并存的城市生態,進而實現文脈、人脈、城脈的內在統一。

  在謝有順看來,城市作為文明容器,終極目標是文明共生。中國的城市實踐正在開拓“城市作為文明容器”的新命題。中國城市發展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更注重文化傳承、社會和諧與生態保護,讓歷史文脈浸潤日常生活,讓城市文明引領人類未來。在全球城市化困于效率與公平的撕裂時,中國實踐要為人類文明提供一種嶄新的城市范式——它盛放的不是資本增殖的欲望,而是文明自洽、精神豐盈、萬物共生的可能。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九九热线有精品视频99| 囯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成人va|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3卡四卡|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日本精品夜色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国产精品gz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202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大陆| 97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看|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国产精品白丝AV嫩草影院|